十一五"期間我國礦產勘查工作將怎樣部署?中國地質調查局資源評價部近日提出了一個"設想"。這個在網上公布的"設想"思路很清晰。這個設想說,要在系統總結以往工作的基礎上,首先必須立足國內,客觀分析全國礦產資源潛力,合理規劃、統一部署"十一五"期間的礦產資源勘查工作,突出重點成礦區(帶)、重點礦種,提高礦產資源對國家經濟安全的保障能力。
"設想"認為,"十一五"期間,我國礦產勘查工作應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,堅持科學發展觀,以國內短缺的重要礦產為主攻礦種,兼顧部分優勢礦產,充分利用已有的工作基礎,依靠科技進步,繼續加強國土資源大調查,盡快實施危機礦山接替資源的找礦計劃,盡快啟動煤炭地質勘探周轉資金,實施礦產資源保障工程,大力促進商業性礦產勘查,充分挖掘東部地區的資源潛力,盡快開拓西部地區新的*資源接替基地,逐步構筑全球資源配置體系,以提高礦產資源對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。
就"十一五"期間重要礦產的勘查工作而言,"設想"提出了必須遵循的幾條基本原則:
突出重點成礦區(帶)、重點礦種。加強有望形成新的大型資源基地的大型煤炭基地、重要成礦區(帶)的煤炭、鈾、鐵、銅、鋁、鉛、鋅、錳、鎳、鎢、錫、鉀鹽、金等重要礦產的新一輪普查工作,盡快形成一批重要的礦產后備資源基地,有效地緩解資源瓶頸壓力。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的安排要向重點礦種、重點成礦區(帶)的重大地質問題傾斜。
東部攻深找盲、西部重點突破。在已有的工作基礎上,統一部署地質、物探、化探、科研和礦產勘查工作。根據東、西部地區礦產勘查工作程度的差異,合理規劃。西部地區全面部署重點成礦區(帶)區域礦產遠景調查,整體提高區域礦產工作程度,擇優開展大型、特大型礦床的勘查;東部地區充分利用科技進步,開展隱伏礦床找礦和深部找礦。
堅持"四個結合"。增加國家財政投入與鼓勵社會投資相結合;振興老資源基地與開拓新的接替基地相結合;提高礦產勘查工作程度與實現找礦重大突破相結合;主攻重點成礦區(帶)與探索新區相結合。
就"十一五"期間我國礦產勘查工作的具體部署,"設想"提出了具體方案:
一、繼續開展基礎地質調查,補充和更新一批中比例尺基礎地質數據,提高國土地質研究程度;開展區域海洋地質調查,積極參與國際海洋地質調查計劃和國際海底礦產資源勘查;組織實施重點成礦區(帶)區域礦產遠景調查,加強礦產勘查前期的基礎性調查工作;加快推進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計劃的實施。在此基礎上,實施礦產資源保障工程,突出重點成礦區(帶)、重點礦種資源勘查,加強煤炭基地后備資源勘查,開展西部重點成礦區(帶)區域礦產遠景調查和重要礦產勘查,啟動東部地區深部找礦,積極推進周邊國家礦產資源前期合作調查,開展全國重要礦產資源潛力評價,加強礦產勘查科技攻關。
二、全面推進煤炭、鈾、鐵、銅、鋁土礦、鉛鋅、錳、鎳、鎢、錫、鉀鹽、金等重點礦種新一輪普查,突出加強煤炭、鈾、鐵、銅、鋁土礦等對國家經濟建設具有重大意義的重要礦產資源勘查,并擇優開展必要的詳查。
三、全面部署西南三江成礦帶、雅魯藏布江成礦帶、天山成礦帶、南嶺成礦帶、大興安嶺成礦帶、阿爾泰成礦帶、西昆侖-阿爾金成礦帶、北山成礦帶、秦嶺成礦帶、川滇黔相鄰成礦區、晉冀鐵礦成礦區、豫西成礦區、湘西-鄂西成礦帶、遼東-吉南成礦帶、長江中下游成礦帶、武夷成礦帶等16個重點成礦區(帶)區域的礦產遠景調查和重要礦產勘查,并進一步突出重點,特別加強西南三江、雅魯藏布江、天山、南嶺、大興安嶺等5個找礦前景明朗、找礦潛力大的成礦帶的重要礦產勘查。
四、東部重要成礦區(帶)的隱伏礦床找礦和深部"第二找礦空間"礦產勘查的突破,完全依賴于深部定位預測與探測技術的有效應用。首先選擇工作程度較高、條件相對成熟的長江中下游成礦帶等成礦區(帶)進行示范,取得經驗后再逐漸推廣。加快西部重點成礦區(帶)的關鍵地區勘查與評價,以帶動區域找礦。
五、開展礦產資源定量評價的新理論和新方法研究。以煤、鈾、鐵、錳、鉻、銅、鉛、鋅、鋁土礦、鎳、鎢、錫、金等為主要礦種,加強對已有資料的再開發,結合礦產遠景調查進展,開展重點成礦區(帶)的重要礦產資源潛力預測評價,優選找礦遠景區。在此基礎上,開展全國重要礦產資源潛力評價,進行總量預測。
六、以新的成礦理論為指導,加強重點成礦區(帶)的重大疑難地質問題研究和深部找礦關鍵技術的應用研究,提高找礦效率和水平。開展中、大比例尺成礦預測研究和礦產資源區域快速評價方法的技術研究。開展深部探測技術,特別是礦山強干擾環境下物探方法的有效性試驗研究、深度物探方法的應用研究和深部找礦技術集成。開展高光譜礦物填圖、遙感信息提取等快速找礦技術的應用研究和推廣。全面推廣和完善礦產勘查野外數據采集系統,實現礦產勘查主流程數字化、信息化。
七、開展低品位鐵、銅、鋁土礦低成本選冶加工技術、難選冶金礦選冶技術、伴生礦有用組分分離技術等礦產綜合利用技術的研究,使一批難以利用的資源變成經濟可采礦。積極推進尾礦、廢渣等固體廢棄物資源化的利用。
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,不代表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的觀點。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對其文字、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、及時性、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,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。據此投資,風險自擔。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愿在本網發布,請在兩周內來電或來函與本網聯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