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多年前,廈門鎢業股份有限公司(簡稱“廈門鎢業”)只是一個僅有200多萬元固定資產的小廠。如今,廈門鎢業打造出了中國鎢業“*艘航母”,世界原鎢消耗量25%來自這里。它成為全球規模*大的鎢冶煉生產商,擁有國際同行業中罕見的體系*完整的產業鏈:鎢礦山———冶煉———鎢材———
硬質合金。90%高新設備自主研發
在廈門市集美區北部工業區,有一片綠樹掩映的園林式工廠,這就是廈門鎢業控股子公司———廈門金鷺特種合金有限公司所在地。這里是國內*大的
鎢粉、
碳化鎢的生產和出口基地,它生產出來的
鎢粉、
碳化鎢粉、硬質合金混合料銷往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的知名企業,其中鎢粉、碳化鎢粉出口量占全國同類產品出口總量的40%以上。
“能取得今天的市場地位,得益于經過不懈努力在研發上所奠定的技術優勢。”金鷺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,公司成立時,全套引進德國的高新技術裝備,但外國人只賣設備,而把技術看成命根子。如何解決技術上的問題呢?他們通過不斷摸索和消化吸收,不但很好地掌握了先進的生產工藝,而且研制出各方面都優于進口原裝設備,而制造成本不到進口設備的四分之一的高新設備。
如今,廈門鎢業90%的高新設備來自企業自主研發,鎢冶煉技術和設備水平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,在行業內有著極大的設備、研發技術、人才、管理和產品優勢,并有著鮮明的產業特色。
廈門鎢業“當家人”、公司總裁莊志剛是一位鎢冶煉專家,他的管理思想就是“咬定技術不放松”。年銷售額5%以上的科研投入
近年來,廈門鎢業投入到研發領域的費用占年銷售額的5%以上。其下屬子公司虹鷺公司每年的科研經費投入均嚴格按銷售收入的6%提取,也就是每年至少1500萬元。
現在要懂得花5年后的錢,那就是科研投入。廈門鎢業注重生產與科研相結合,推動生產工藝技術的進步。目前,廈門鎢業建立了省級技術中心,在下屬企業成立了多個產品及工藝研究室,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,同時與國內科研院校開展不同形式的合作,聘請國內外一批知名專家學者擔任公司技術顧問,每年與國內外同行開展數十次的技術交流活動,對公司技術開發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。
廈門鎢業現有2500多名員工,其中大專以上學歷的占30%以上,有5位專家享受國務院的特殊津貼,形成了一批學科帶頭人和一支科研隊伍。回收利用的科技跨越
我國鎢的消費量居世界*,然而回收率僅為10%,遠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。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回收技術和工藝落后。為此,上世紀末,廈門鎢業相繼投入幾千萬元,研發廢鎢的綜合回收技術。
1994年,廈門鎢業建成了年產1萬噸的
仲鎢酸銨、藍色
氧化鎢的生產線,自行設計建造了大型離子交換設備,加上廢氨回收技術、變頻控制技術和母液處理技術等的聯合應用,從根本上改變了產品的生產方式,打破了離子交換工藝只適用于小規模生產的傳統觀念,同時根治了污染,被稱作是鎢冶煉史上的一次革命。正是這場革命奠定了“廈門鎢”在國內甚至國際上的地位,使它成為世界上規模*大的鎢冶煉企業,年產
仲鎢酸銨1萬噸,居世界之首,出口量占我國出口量的40%以上。
在石油危機和環境污染雙重威脅的今天,鎳氫電池以其無污染、免維護、壽命長等優點,被稱為“綠色能源”。2001年6月,廈門鎢業引進北京有色研究總院的技術,開發了鎳氫電池負極材料AB5型貯氫合金產品,并先后開發出了高容量型、長壽命型、低溫型、動力型、經濟型等5個系列十幾種規格的貯氫合金,以良好的企業信譽、上佳的品質和服務贏得越來越多用戶的信賴,部分產品進軍海外市場。
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,不代表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的觀點。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對其文字、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、及時性、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,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。據此投資,風險自擔。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愿在本網發布,請在兩周內來電或來函與本網聯系。